四川省山地救援总队自贡山地救援通信支队工作简报(鲁甸) |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4-11-03 10:43:21 点击次数: |
四川省山地救援总队自贡山地救援通信支队工作简报
二〇一四年第二期
(总第2期)
自贡山地救援通信支队编印 2014年8月8日
目 录
支队快讯
四川省山地救援总队自贡山地救援通信支队积极准备物资、装备奔赴鲁甸灾区
四川省山地救援总队自贡支队深入震中展开救援任务
四川省山地救援总队自贡山地救援通信支队鲁甸救援任务圆满完成

地震袭鲁甸,牵动万人心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鲁甸同胞遭受地震痛苦时,四川山地救援总队自贡支队第一时间响应救援。云南省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山地救援总队自贡救援通信支队在省体育局、省山地救援委员会、省山地救援总队、市政府、市体育局、市应急办、荣县文体广新局、荣县应急办、荣县广播电台、申通快递的大力支持下,精挑细选6名队员带上物资连夜出发奔赴灾区。
星夜驰援,大爱无疆
鲁甸强震的消息瞬间传到了四川省山地救援总队自贡支队的耳里,在进行了物资和装备的准备后,
自贡支队在陈兴荣支队长的带领下,作为自贡第一支驰援灾区的专业搜救队伍,于当天夜里积极赶赴灾区。在长途跋涉一番之后,我支队终于进入云南地界,在经过大关县时,其中一辆救援车车胎被路面障碍物划破。汽车飞驰,时间飞奔,我支队迅速在大关县一处修车处进行了修理。当地老乡在得知我们是到鲁甸救援时,热情的欢迎我们到来,并第一时间为我们做了换胎处理。此刻的大关已淹没在深夜的沉睡中,但大关县百姓的举止态度让我支队心里顿时温暖了很多,忘记了一路的疲惫和不安,一心只为地震中同胞而来,并就此在心里坚定了鲁甸救援的决心!
忘我救助,诠释责任
4日凌晨3点左右,我支队到达沙坝村。到达沙坝村之后,我支队第一时间与执勤武警沟通,了解当地受灾情况、受灾位置,以便展开接下来的救援。由于到龙头山的道路当晚已封,其它道路当晚救援车不能前行,于是我支队向甘家寨子行进。在向甘家寨子行进的路上,我支队遭遇到了山体滑坡的危险,前方道路被大面积的土石方堵塞,导致我们无法前行。考虑到我们长途跋涉,夜晚道路险情不断,且队员精力不够、体力匮乏,于是陈兴荣支队长决定回到沙坝村休整,等天亮之后再进行救援任务。
行险峻之路,伸援助之手
震后的龙头山镇,似乎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被撕裂成了多块碎片。随处可见震后的残破景象,
灾民的情况也着实令人担忧。行进在龙头山镇光明村的路途上,我们看到很多灾民,他们看到我们,投来期盼的眼光,似乎在说:请帮帮我们!或许地震的疼痛已经将他们心底的希望掩埋了许久,很多灾民干脆跑向了我们。看着如此景象,我支队支队长随即命令支队队员打开物资对情况危急的村民予以物资的有序发放。陈支队长组织村民排好队,按照“一人一粮食”的原则,按照秩序分发食物和饮用水。村民对于物资的渴望超乎我们的预期,原来他们的生活物资几乎都埋在了厚厚的废墟之中,地震发生后,仅靠他们个人力量是没办法挖掘出生活物资的。村民愈发变得密集,我们所分发的物资很快变得紧张,经我们支队商量,出于对下一救援地点的考虑,我们对老人小孩优先发放物资,随后驱车继续上山前行。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救援
救援车辆行驶在龙头山镇万某花椒基地的时候,支队一行遇到路旁几人抬着一老人在路边大声呼救。虽然不是在震后的废墟中,但只要需要帮助,这就是救援的一部分,我们就要伸出援手。两辆救援车辆停了下来,队医丁仁立即从后备箱拿出医疗箱,向老人走去。我们耐心向老人询问着受伤情况,但是老人模糊的意识让我们无法确定她的身体状况,于是旁边村民给我说了相关情况。原来,他们是光明村11社的村民,老人是旁边几人的母亲,老人在地震中因为逃离晃动的房屋,在逃离中,房顶上掉落的瓦砾砸伤了她的手掌。

图为丁仁为老人包扎伤口
经过检查之后,丁仁医生立即对老年人手掌进行了消毒处理,然后小心翼翼进行了包扎。在包扎完毕后,丁仁对老人进行了相关检查,在确定老人仅有手掌一处受伤后,才起身叮嘱离开。在我支队起身离开的时候,老人家属向我们道来了最真挚、热烈的感谢,而我们从心底说出一句: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责任,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随后,继续我们的路程,向光明村集中地前进。
从群众中深入灾区
行进约20公里后,我支队到达了光明村的集合点。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很多灾民,他们集中在这里,
采取自救的方式搭建帐篷、互帮互助。在与群众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与其他地方受灾群众一样,他们大多数没能从废墟中抢救出生活物资,仅靠一些土豆、青菜维持生活,饮用水也是重大稀缺物资。灾难中的光明村秩序依然,群众中的基层干部都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村民排忧解难。在走访中,我们遇到了光明村村主任谭德志,从他口中,我们了解到:光明村时龙头山受灾最严重的村,全村约有村民七八千人,现在灾民最缺乏食物、帐篷、饮用水和药品。在一番沟通中,我们也了解到光明村的重灾位置,在一名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我们向地震深处出发。在离别时,老乡们再三告诉我们:请你们注意安全,灾区需要你们!
满目疮痍中不放弃
约半个小时后,支队一行到达了光明村十三社,首先陷入我们眼前的是村民临时搭起的不到一米高的简陋帐篷,帐篷中有些简单的床上用品。我们的到来让村民们立刻围了过来,握住我们的手,对我们表示感谢,并给我们讲述各自的经历。十一社的房子差不多都是老式建筑,在地震中受损严重,很多村民的房子都在这次地震中变成了废墟。在平均水平高度一两千米的山脉上,他们辛辛苦苦经营的家就这样夷为平地,不由得让村民们潸然泪下。面对灾民们严重的灾情,生活物资的短缺,我支队从自己生活物资中抽出一批分给灾民,随队队医也对一些伤病灾民进行救治。

灾民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助与企盼
在走访中,我支队遇到一名五十多岁的灾民。当支队一行刚到十一社的时候,她主动走了过来,哭着告诉我们:谢谢你们能来,没有你们,我们感觉自己被抛弃了一样。我家里几个人都去了,就剩我一个,屋里的东西什么都没带出来,要我怎么办啊?老乡的眼泪让我们动容,那一刻,我们的队员差一点落下泪来。但是,我们忍住了,没有让眼泪滑出眼眶,因为我们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位置,我们是救援队,是他们眼中的救星,是他们的希望,我们不能让百姓眼中的希望瞬间破灭,不能让百姓更加伤心难过。因为只有我们坚强,才能战胜眼前的地震,才能救援更多的百姓,才能给他们最大的安慰!除了给老乡心理上的安慰、一些生活物资和一个最大的拥抱,我想最大的期望就是老乡能勇敢、坚强的继续未来的生活。
废墟中寻找每一个生命的足迹
来不及伤心、来不及抽泣,支队一行在狭窄危险的路上继续前行,由于车辆难以在道路上通行,支队一行下车步行至光明村十四社。这里的道路狭窄崎岖,道路侧面则是几十米深的高崖,而滑坡给道路带来的大块石头阻碍了我们前行的步伐。在道路的另一端,一辆大型挖掘机迎面驶来,在它的不停作业下,道路终于被打通。
我们迅速通过还在滚落石块的道路,到达光明村十四社。 刚到这里,就看见几位村民在废墟上寻找着什么。经过询问才得知,原来几位村民在废墟中寻找亲人的踪迹。从他们的描述中,我们得知,地震中掩埋的是一名六十多岁的老人,地震中没有来得及逃离,被掩埋在废墟中。时间就是金钱,来不及过多的犹豫和思考,陈兴荣队长命令支队队员集合起来,各自准备好装备进入废墟救援。由于救援技术和安全的要求,我们将老乡从废墟中叫了出来,让他们给我们指引老人可能被埋的位置。随着陈兴荣支队的一声令下,我支队在鲁甸灾区的第一场废墟救援正式开始。
老式结构的房屋在强烈地震的震颤下,被摧毁成了废墟,几乎不能辨认房屋的原有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我支队首先从老乡的亲人入手,了解房屋的基本结构,从而了解地面位置的深浅。在做了一番推测以后,我支队开始分队在房屋的各个位置展开排查搜索。废墟中灰尘铺面而来,我支队队员没有因为一点废墟而停止或者放缓搜救,只是借助老乡简单的工具不停的寻找。经过一段时间的搜寻和排查,终于将搜索区域缩小到了十平米的位置。此时此刻,顾不得满身的汗水和疲惫,支队队员用尽力气仔细挖掘着每一块土石。队员们小心翼翼在废墟里掘进,胜利的彼岸似乎就在眼前。大家双手在废墟中不断挖掘,这时大家忽然几乎一致的惊呼:找到了!这时,老人的亲人也来帮忙,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不管结局怎样,至少在我们支队看来:这是一条生命,不能让老人就此埋于自己日夜生活的家。于是大家更加卖力的挖掘着。随着手臂一点一点露出来,我们渐渐看到了老人的后背......
当覆盖在人体上的渣石被最终揭开时,才发现受困村民已经逝去。既然已经逝去,我们也不能让老人就此长眠,队员们纷纷将老人周围土石抛开,将老人从土石中小心翼翼移了出来。在老人家属将床单铺在老人身上后,大家将老人合力抬上一块木板,然后将老人抬出废墟,轻轻放在老人亲属指定的位置。
老人被抬出的那一刻,四周都有哭泣的声音,邻居、儿子、儿媳等终于接受不了这残忍的事实,泪泉终于决堤......
看着满头大汗疲惫的队员们,乡亲们纷纷送来馒头、饮用水,而我们支队队员都纷纷委婉拒绝了。因为我们知道灾区物资极度缺乏,不要说这些他们从灾区外面买回来的馒头了,即使是这常见的饮用水,都是他们生命最基本的依托。在做了一番安慰和检查后,我们支队安静离开了,继续着我们的下一步救援。
排除万难,再返震中
同行向导接过一通电话告诉我们,甘家寨子处有很多村名因为滑坡而被掩埋。听到此消息,我支队立即向甘家寨子处集结。在去甘家寨子的路上,我们看到了滚落的石块和一些被山石砸中的车辆,让人触目惊心,
但是救援刻不容缓,生命在向我们呼唤,我们没有抛开山石的阻碍,小心翼翼行进在救援路上。在崎岖险峻的路途上,乱石滚滚而下,不时与我们救援车辆“擦肩而过”。但是车上的救援队员只有一个信念:继续前进,救人!十来公里的路程,因为不断存在的滑坡阻碍道路,导致我们前行了约两个小时。
到达目的地后,支队一行在二级电站处休整扎营,徒步前往甘家寨子。这里汇集了多支救援队伍,包括武警和消防等多支部队都在此装备救援。此外,众多媒体也在此作相关报道。此处的灾情用惨烈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对面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直接将原本很浅的小溪顿时堵住,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堰塞湖。堰塞湖直接挡住了救援人员救援的道路,前方寸步难行。只见最前面武警的水电部队在前方作业,挖掘着水中的土石方,而离我们较近的几位武警官兵则通过绳索到达堰塞湖的对岸。不幸的是,一名武警官兵在堰塞湖中间被湍急、浑浊的洪水给冲进了水里,再没见到其踪影。
从该地村民的口中,我们了解到:此处在家务农村民有140余人,其中约70余人被突如其来的滑坡掩埋在自家的房子里面。房子随着滑坡滚落到公路旁,而滑坡还造成在此公路行进的多辆小车、大巴车、行人等被掩埋。加之堰塞湖的行成,各救援队的心几乎都提到了嗓子眼,各队伍除了耐心等待堰塞湖被打通,别无他法。
很快到了夜晚,在一阵强烈的余震中,我支队终于有时间停下来吃到了这一天中唯一的一顿饭,而这顿饭也不过是一盒方便面!深夜渐渐来临,武警部队和各救援队伍逐渐撤离,在武警的提醒下,我们也随着队伍的尾巴撤离甘家寨子。撤离是一件让人心痛与不舍的事,但是考虑到救援人员的安全,陈兴荣队长带领大家立即撤离。
困难不止在此处,在我们行进在一处塌方的土石上方时,只感觉车子差点从陡峭的马路上滚落悬崖。终于还是被乱石刮破了油箱,但此时我们还行进在回沙坝村的路上。一番颠簸后,我支队到达沙坝村,在一番检查后,一辆救援车油箱被刮破,正在漏油。灾区救援还未结束,我们决不能因为漏油而耽误救援任务。于是支队一行驱车到达哨卡处,在一名执勤民警的带领下,我支队到达指定爱心修理点。救援容不得耽误,把救援物资和装备转移到另一辆救援车后,我们支队立即返回沙坝村,支队一行在丁仁副队长的车上休息。此时,已是凌晨三点了。
汇聚救援团,激战龙头山
队员们再次从闹钟里醒过来,又是一个清晨,又是一个六点。由于前方武警的指挥,我们支队的任务是向龙头山镇前进。道路还是那么险峻,救援车队在行驶了一段距离后,被前方执勤的民警拦下。原来,此刻的龙头山因为救援任务紧张,此时再不允许车辆进入,只能稍等几个小时才能驱车进入。救援来不及等待,我支队一行决定下车各自背着装备包徒步向龙头山镇行进。
![}TN1RMCA@]%XBAM75SJ[FXF.jpg](/d/file/jyzc/gjyzd/2014-11-03/b2a9bf52468115290343519b879c7eb0.jpg)
图为我支队队员在执勤人员带领下,向龙头山镇集中
灾后的龙头山镇一眼望去,似乎除了废墟就是救援队伍和帐篷。在数公里的徒步后,我们终于到达了龙泉中学,与其他救援队汇合,商讨下一步救援计划。此时的救援队,没有界限,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救人!龙泉中学旁边的一块空地外,几支队伍在此商量着各自的方案。争取最后的黄金救援时间,给更多灾民带去希望。

搬运物资也是救援
龙泉中学作为整个救援的指挥中心,各救援队、救援物资、伤员在此集合。很多物资空运在此,伤员也由此向外转移。作为救援队伍,我支队积极与各支队沟通,在空降位置也主动搬运物资,与各支队合作将伤员运上直升机。在与各支队的合作和搬运物资中,我支队受到了各救援队的高度评价。我支队在救援中的表现也被一些媒体关注,在成都军区驻扎地,我支队受到了四川新闻网记者的采访,因为任务繁重、时间紧迫,短暂采访后,我支队又投入到新的一轮救援任务中。
贡其所长,献其之能
空降处的繁忙超出我们的预期,而此刻已经没有你我他的界限,大家都是一个家庭,一旦有物资的搬运,大家争相帮忙。虽然这里有专业的医生,但是由于受灾人员太多,很多医生不能够及时对病人做诊断。我支队副队长丁仁积极在救护中心帮助医生对受伤灾民进行诊断救治,第一时间为救援节省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我支队杨洪将我队所带折叠式担架送到医院,与各医护人员运送伤员。
空降中心相对繁忙,我支队一行正与其他支队进行救援任务的商讨时,空降指挥中心指挥官向我们几支救援队走来,问我们中是否有人会英语,需要与一外国记者做一些沟通。幸运的是,我支队毕业于四川理工学院的新闻官谭宏银正是就读的英语专业,他主动提出与外国记者进行面对面沟通。在沟通中,我们明显感觉到他们之间因为英语的沟通,很快将事情解决,空降指挥中心指挥官对我们支队给出了肯定的赞许!与此同时,我支队陈兴荣队长上直升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航空救援委员会印司令、成都军区航空指挥官、云南省航空处领导进行灾害分析与沟通,为下一步救援任务指出方向。

图为自贡支队支队长与印司令合影
再接再厉,共铸辉煌
此次6.5级鲁甸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痛楚是无法比拟的,但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始终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此次全国人民第一时间对鲁甸地震作出反应,各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展开救援更是受到了国外媒体的高度称赞!我自贡支队在鲁甸的表现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称赞,也赢得了其他支队的尊敬!
在完成黄金救援时间结束后,我支队依然在灾区继续着下一步的工作任务。但是随着任务的完成以及上级的安排,我自贡支队于八日撤回自贡,准备下一步工作。我支队回到自贡以后,受到了包括中国网、四川新闻网、四川日报网、自贡市人民政府网、自贡网、荣县电视台、荣县杂志社等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在广大市民中掀起了一股“自救自护”的学习潮。
此次鲁甸地震让我支队认识到,一些灾害中的灾民本可以减轻甚至躲过灾害,但是因为措施不当,导致受伤,甚至遇难。因此,一些基本的救援及培训项目很有必要得到推广,比如专业心肺复苏、实用简易担架制做、三角架保护站技术、骨折外伤止血处理包扎高空绳索救援技术、团队建设、踩踏、疏散、火灾、电梯、地震实景演练和学习掌握无线电应急通信保障等多项救护救援知识及技术,让大家认识到一些日常自救自护的重要性,今后遇见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及恐怖突发事件就不会再感到恐惧,而是会沉着冷静、安全应对这些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
珍惜每一条生命,注重每一个自救互救的细节。这次灾难给全国人民的痛楚是无法比拟的,生命的逝去原来是那么突然。灾难的疼痛还在,但是我们也在深思:如果我们每个人有一定的救援知识,灾难的伤害会不会少一点。因此,此次的救援之后,我们支队将继续对社会展开救援培训,普及自救自护知识。
每一个自救自护知识都是用心才能学到,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能从灾难和失败中用心学习救援知识,为社会、为家庭、为自己挑起一份担当,贡献自己的力量!